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(酒泉市人民医院)

新闻详情

【健康科普秀】ICU里的温柔:镇痛镇静如何减轻“身心酷刑”

发表时间:2025-04-18 20:45

外伤(如车祸、高处坠落、严重创伤等)患者入住重症医学科(ICU)后,常伴有剧烈疼痛、焦虑、躁动甚至谵妄。此时,合理使用镇痛镇静药物不仅是为了减轻患者痛苦,更是治疗的一部分,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,帮助患者更快康复。


为什么外伤后患者需要镇痛镇静?

1. 缓解生理应激反应

剧烈疼痛会引发心率加快、血压升高、呼吸急促等应激反应,加重心脏负担,甚至诱发心肌缺血。镇痛镇静可阻断这种恶性循环。

2. 减少继发性损伤

躁动可能导致患者意外拔管(如气管插管、引流管)、加重出血或骨折移位,镇静可维持治疗措施的安全实施。

3. 改善氧合与器官功能

疼痛和焦虑会增加耗氧量,镇静可降低代谢需求,保护心、脑、肺等重要器官功能。

4. 促进心理康复

创伤后患者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,早期控制疼痛和焦虑能减少心理后遗症。

镇痛镇静≠“打麻药”,科学方案如何制定?

1. 镇痛优先:先止痛,再镇静

常用镇痛药物:

- 阿片类药物(如芬太尼、瑞芬太尼):强效镇痛,需密切监测呼吸。

- 非阿片类辅助药(如对乙酰氨基酚、加巴喷丁):减少阿片类用量,降低副作用。

疼痛评估工具:医生会通过患者表情、心率、血压及评分量表(如NRS评分)动态调整用药。

2. 适度镇静:保持患者“安静但可唤醒”

常用镇静药物:

右美托咪定:轻度镇静,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和沟通能力。

丙泊酚:起效快,适用于需深度镇静的短期治疗(如机械通气)。

目标:维持RASS评分在-2~0分(患者安静,可被轻声唤醒),避免过度镇静导致呼吸抑制或谵妄风险。

镇痛镇静的4大注意事项

1. 个体化方案

根据患者年龄、肝肾功能、创伤严重程度定制药物剂量,例如老年患者需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。

2. 动态监测与调整

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后,需持续监测呼吸、循环(如血压、血氧)、意识状态,利用床旁超声、脑电双频指数(BIS)等工具精准调控。

3. 预防并发症

呼吸抑制:机械通气患者需调整呼吸机参数。

肠麻痹:联合使用促胃肠动力药。

药物依赖:逐步减量,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戒断反应。

4. 多学科协作

重症医生、麻醉科、康复科共同参与,结合物理治疗(如冷敷、体位调整)和心理疏导,提升整体疗效。

常见误区澄清

误区1:镇痛药会成瘾,能忍就忍。

真相:短期规范使用成瘾风险极低,忍痛反而加重器官损伤。

误区2:镇静就是让患者“一直睡觉”。

真相:现代镇静策略强调“目标导向”,保持患者适度清醒,利于早期康复锻炼。

误区3:用了镇静药会影响神经功能恢复。

真相:研究证实,合理镇静可减少脑代谢需求,保护神经系统。

镇痛镇静是重症外伤患者救治的重要环节,需遵循“安全、适度、动态调整”原则。家属应信任医疗团队的专业决策,避免因误解而干扰治疗。通过科学管理,患者不仅能减轻痛苦,更能为后续康复赢得宝贵机会。重症外伤患者的镇痛镇静不仅是缓解痛苦,更是保护器官功能、促进康复的关键措施。现代医学通过精准的药物选择、动态监测及人文关怀,帮助患者在治疗中减少身心创伤。医护人员需始终遵循“最小化伤害,最大化获益”的原则,让科学与温度并存。

Copyright 2024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
地址: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风电大道9号 电话:0937-6982071 邮箱:jqsyyywb@163.com
服务号
订阅号
头条号
抖音号